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之精华,流传广泛,影响极大,颇受世界人民喜爱。太极拳运动正在蓬勃发展,并走向世界,已成为现实,但是,讲提高确实逊色了。不少太极拳爱好者对理论探讨甚少,求拳架套路的内涵少,追求技击术者更少,多数练拳者停留在一般的健康水平上。求技击确实很难,因为太极拳是一门科学的组合,拳谚讲:“太极阴阳少人修”,此理强调太极拳的特点是“阴阳统一”,而练太极拳精通阴阳者太少了。笔者认为理解太极阴阳之妙并不难,难在于学者不会用心,用心求技是密诀。拳论日:“运用在心,此是真诀”,“运化全在一心中”,“妙机本是从心发”,这些理论都强调一个“心”字。用心就在于学用唯物辩证法,要以理练拳,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,不断解决疑难问题,走出太极技击的误区,太极拳功夫定能倍增。
误区一:抗顶劲误认为掤劲
掤劲是母劲,居于其它劲别之首。理解掤劲尤为重要,拳论日:“拳虽武艺,得其正道,无往不宜。”此拳理强调了中庸之道。太极拥劲就是中庸之劲。所谓拥劲,即是似松非松,刚柔内含,活而沉重,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劲,是具有粘化逼空作用的劲。推手中拥的动作手法是一种向前而又向上用力的弧线动作。凡是用意念贯注于肢体任何部位,向前旋转地伸展,或者向后旋转的引化,都是拥法的作用。
掤劲是搭手时或者任何接触点的中庸之劲,初练推手者往往掌握不了这个分寸,时常出现超越与未达拥劲的抗丢之病,这个误区是很难突破的。只有依照舍己从人的原则,放松走内劲,四肢随屈就伸,接触点既不顶抗,也不丢劲,久练掤劲才能求达。知拥劲才有听劲功夫,这样才能进入懂劲境界。抗、丢、引、逼、空的劲别区分,关键在于意念。意念贯注接触点以内劲与对方劲相接,能与对方相合拍,就象一个人推练一样,不丢不顶,柔活灵顺的随屈就伸的空间转换,这就是棚劲。推时无意内劲跟不上,离开接触点为丢劲;有意离开接触点为闪空劲;若有意取对方中线进攻为引逼劲;元意者进攻,或者取偏向者为抗劲。
误区二:单纯用手技击
初学技击者,大脑思维简单,只会单纯用一只手作技击的武器,用左不能用右。若进攻武器被对方控制,另一只手不会帮助,更不会利用太极拳的粘连沾随的磨擦力,三节劲互用并能挨着何处,何处都能技击的妙用。因为,初学者听劲和懂劲功夫差,羞法单一,往往不能制人,反而被人所制。拳论日:“欲避此病须知阴阳,粘即是走,走即是粘,阴不离阳,阳不离阴。阴阳相济方为懂劲。”此理说的阴阳相济,就是中庸之劲。粘逼中随时可以走化,走化中随时可以转化为粘逼。走化是向心力,粘逼是离心力,两者力要灵活多变。能借力、合力,才能发人。
PbootCMS |